在有機肥生產過程中,翻拋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發(fā)酵質量和有機肥的品質。以下是一些確定翻拋效果的方法:
一、物料均勻性
視覺觀察
顏色均勻度:翻拋良好的物料顏色應相對均勻。例如,在以畜禽糞便和秸稈為原料的堆肥中,經過充分翻拋后,物料整體應呈現出一致的深褐色或黑褐色。如果存在明顯的顏色差異,如局部顏色較淺(可能是未充分腐熟的原料部分)或較深(可能是過度腐熟或局部高溫導致的碳化部分),則表明翻拋不夠均勻。
物料分布:觀察物料中的不同成分是否均勻混合。比如,在混合有多種原料(如廚余垃圾、落葉和畜禽糞便)的堆肥中,應該看不到明顯的原料分層或結塊現象。通過翻拋,原本堆積在底部的較重的成分(如石塊或未分解的大塊有機物)應均勻分布在整個物料堆中。
采樣分析
成分檢測:從堆肥的不同位置(如頂部、中部、底部、邊緣和中心)采集樣本,進行實驗室分析,檢測其中的主要成分(如碳、氮、磷、鉀等元素的含量)。如果各樣本的成分含量差異較小,說明翻拋使得物料在化學成分上達到了較好的均勻性。例如,在理想的翻拋效果下,堆肥頂部和底部樣本中的氮含量差異不應超過一定范圍(通常在 10% - 15% 以內)。
粒度分析:對于含有不同粒度原料(如粉狀的泥炭土、塊狀的畜禽糞便和纖維狀的秸稈)的堆肥,通過篩分等方法分析不同位置樣本的粒度分布。如果在整個堆肥中,各種粒度的物料比例相對穩(wěn)定,說明翻拋有效地混合了不同粒度的原料。
二、溫度調節(jié)效果
溫度分布
在翻拋前后,使用溫度計或溫度傳感器測量堆肥內部不同深度和位置的溫度。翻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調節(jié)溫度,避免局部過熱。例如,在翻拋前,如果堆肥中心溫度達到 70℃以上,而邊緣溫度較低,經過有效翻拋后,溫度差應明顯減小。一般來說,翻拋后堆肥內部溫度差(中心溫度與邊緣溫度之差)應控制在 10 - 15℃以內,表明溫度分布更加均勻,翻拋起到了良好的散熱和溫度調節(jié)作用。
除了溫度差的減小,還應觀察溫度的穩(wěn)定性。經過翻拋,堆肥在后續(xù)發(fā)酵過程中的溫度波動范圍也會減小。例如,未翻拋時,堆肥溫度可能在一天內波動超過 10℃,而翻拋良好的堆肥,溫度波動可控制在 5℃以內,這說明翻拋使得微生物活動環(huán)境更加穩(wěn)定,有利于發(fā)酵的持續(xù)進行。
三、通氣性改善
感官判斷
疏松程度:翻拋后,物料的疏松程度會明顯增加。用工具插入堆肥中,如果感覺阻力較小,物料容易被翻動,說明通氣性得到了改善。例如,未翻拋的堆肥可能比較緊實,插入工具時會有明顯的阻力,而翻拋后的堆肥應該感覺較為松散。
氣味變化:良好的通氣性有助于減少厭氧發(fā)酵產生的異味。翻拋后,堆肥的氣味應該由刺鼻的厭氧氣味(如硫化氫的臭雞蛋味)轉變?yōu)橄鄬睾偷摹в心嗤梁透迟|氣息的氣味。如果翻拋后仍然有強烈的厭氧氣味,可能是通氣性不足,翻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。
儀器測量(可選)
氧氣含量測定:使用氧氣傳感器測量堆肥內部的氧氣含量。翻拋后,堆肥中的氧氣含量應有所增加,一般好氧堆肥內部氧氣含量應保持在 5% - 15% 之間。如果氧氣含量低于這個范圍,說明通氣性還需要進一步改善,可能是翻拋的深度或頻率不夠。
四、發(fā)酵進度推進
腐熟程度觀察
外觀特征:翻拋能夠加速物料的腐熟過程。觀察物料的外觀,經過有效翻拋的堆肥,其原料的形態(tài)會逐漸發(fā)生變化。例如,原本明顯的秸稈纖維會逐漸變得軟爛、破碎,畜禽糞便的塊狀結構會逐漸消失,物料整體變得更加細碎、均勻。隨著翻拋次數的增加和發(fā)酵時間的推移,堆肥會逐漸形成類似腐殖土的外觀,顏色深且質地均勻。
微生物活動跡象:可以通過觀察堆肥中的微生物活動跡象來判斷翻拋對發(fā)酵進度的影響。例如,翻拋后,堆肥表面可能會出現白色的菌絲體,這是真菌生長活躍的表現,說明翻拋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(huán)境,促進了發(fā)酵進程。同時,翻拋也會使堆肥內部的微生物分布更加均勻,有利于整體發(fā)酵的同步進行。